某测绘单位承接了某市市政管理数据库建设任务,包括收集整合已有的大比例尺基础数据、市政管理专题数据等,建立市政管理数据库,并开发市政管理信息系统,为市政管理工作服务。1.已收集的数据:
(1)中心城区(500km2)2010年1:2000地形图,包括房屋、交通、水系、植被、地貌、管线等要素,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高斯—克吕格投影。(2)中心城区2013年地名、地址点数据,包括坐标(x,y)、门牌号、名称等属性信息,1980西安坐标系。(3)中心城区2010年市政专题空间数据,包括路灯、雨水井盖、污水井盖、自来水井盖、煤气井盖、电杆、变压器等不同类型的点状要素,CGCS2000。(4)中心城区2013年表格形式的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以及附近的门牌地址等市政专题数据。(5)全市域(8000km2)2013年导航电子地图数据中的道路网和兴趣点信息,WGS-84坐标系。2.需完成的工作:
(1)从已收集的数据中选取房屋、交通、水系、地名地址、兴趣点等要素进行整合处理,形成中心城区范围的基础要素图层,坐标系与1:2000地形图一致。(2)对表格形式的市政专题数据进行处理,形成空间数据图层,并与已有的市政专题空间数据图层一同建库。(3)对市政管理专题要素图层进行更新,涉及路灯、雨水井盖、污水井盖、自来水井盖、煤气井盖、电杆、变压器、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等,要求现势性达到2014年6月。(4)将市政管理专题要素与最近的兴趣点进行关联,并将该兴趣点的名称转存入该市政要素的属性字段。(5)开发市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市政管理基础要素图层、市政管理专题要素图层的管理,进行分层叠加、查询、统计、分析等操作。问题:
1.说明对表格形式的市政专题数据进行处理建库的过程。2.简述市政管理专题要素更新的技术流程。

某单位在紧邻其围墙的旁边征用了一块土地,新建了一幢三层办公楼和附属设施,改建了单位内部道路、绿地等。建设完工后,因土地权属变更登记和新建房屋产权登记需要,某测绘单位承接了有关的变更地籍测量和房产测量任务。
已有的测绘资料:城市高精度GPS平面控制网及CORS服务系统,高程控制网及似大地水准面模型。
执行的相关标准有:①《地籍调查规程》(TD 1001—2012);②《房产测量规范第一单元:房产测量规定》(GB/T 17986.1—2000);③《城市测量规范》(CJJ/T 8—2011)。
测绘单位现有测量仪器设备:GPS接收机、全站仪、手持测距仪、自动安平水准仪等。
变更地籍测量进行了权属调查、界址点测量、地籍图测量等工作。其中,地籍图测量采集了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等内容;界址点采用全野外测量方法,现场可直接进行角度观测和距离测量。
房产测量实测了新建办公楼的有关数据,包括各层的外墙尺寸、一层大厅的尺寸、二层大厅挑空尺寸和三层阳台的外围尺寸,所有尺寸不考虑墙厚,详见图2(单位:m)。

图2 房产实测图问题:
1.简述该项目界址点测量可采用的测量方法和使用的仪器设备。
2.简述该项目变更地籍测量中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的主要内容。
3.根据图中所给尺寸计算办公楼的建筑面积。(列出计算过程,结果取位至0.01m2

某水电大坝长约500m、坝高约85m。在大坝相应位置安置了相关仪器设备,主要包括引张线、正垂线/倒垂线、静力水准仪和测量机器人等四类设备,以便对大坝进行变形监测,保证大坝运行安全。设备的安置情况如下:
(1)在大坝不同高程的廊道内布设了若干条引张线;
(2)在坝段不同位置布设了若干个正垂线和倒垂线;
(3)在坝段不同位置安置了若干台静力水准仪;
(4)现场安置了一套测量机器人自动检测系统。在坝体下游400m处的左右两岸各有一已知坐标的基岩GPS控制点,基岩控制点上有强制对中盘,在左岸基岩GPS控制点A上架设一台测量机器人(精度0.5秒,测距精度0.5mm+1ppm,单棱镜测程1km),在右岸基岩GPS控制点B安置一圆棱镜。为了使用测量机器人自动监测大坝变形,在大坝下游一侧同高程面上安置了一批圆棱镜作为变形监测的观测目标。系统自动监测前进行学习测量,然后按设定的周期自动观测,并实时将测量结果传输到变形监测系统。在每个周期测量中,各测回都首先自动照准B点,并获取距离、水平度盘读数。问题:
1.安置于大坝上的四类设备的观测结果是什么?
2.在每个周期测量中,各测回为什么都要首先自动照准B点,并获取水平度盘和垂直度盘读数?
3.测量机器人学习测量的目的是什么?说明学习测量的详细内容(步骤)。

某测绘单位承担了某测区基础控制测量工作,测区面积约1800km2,地势平坦,无CORS网络覆盖。工作内容包括10个GPSC级点GPS联测、三等水准连测及建立测区高程异常拟合模型,测量基准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及1985国家高程基准。
测区已有资料情况:测区周边均匀分布有3个国家GPSB级框架点,一条二等水准路线经过测区。
观测设备采用经检验合格的双频GPS接收机(5ram+1ppm)3台套,DS1水准仪1套。
技术要求:GPSC级网按同步环边连接式布网观测;按照三等水准连测GPSC级点高程;采用函数计算测区高程异常拟合模型。
经GPS观测、水准连测及数据平差处理,获得了GPSC级点的CGCS2000坐标及1985高程成果。某GPS三边同步环各坐标分量情况统计见表2。
表2 GPS三边同步环各坐标分量情况统计表
拟合方法:利用GPSC级成果计算测区高程异常拟合模型。经检验精度为±0.05m。
问题:
1.本工程共能建立几个同步图形?计算本工程的独立基线数有几条?
2.根据本项目给出的某同步环给出的数据(见表2)计算各坐标分量残差与同步环闭合差。
3.简述测区高程异常拟合模型的建立过程,如何检验本项目高程异常拟合模型的精度?

某测绘单位承担了某县地理国情普查项目,需要生产该县0.5m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图(DOM)。1.测区地理概况
该县位于平原与丘陵接壤区,城镇多位于平原区域,近年来经济发达地变化较大。2.已收集的数据资料
(1)已获取该县2013年7月份0.5m高分辨率全色卫星影像数据、多光谱影像数据(红、绿、蓝、近红外)。(2)收集到该县航空摄影数据,摄影时间为2011年11月,黑白影像,比例尺为1:25000,分辨率为1m。(3)收集到该县2012年5月完成的该航摄数据的空三加密成果,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3.生产要求
(1)全县范围真彩色数字正射影像图(DOM),0.5m分辨率地形图。(2)影像需采用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正射纠正,所需(DEM)1:1万分幅,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3)根据有关规范要求,对生产的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检查,包括空间参考系、位置、影像质量、附件质量等。问题:
1.本项目收集的几种资料的目的是什么?所收集的资料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2.简述本项目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的作业步骤和流程。3.简述空间参考系需要检查的内容、影像质量检查的内容。

某单位拟在一山坡上开挖地基新建一住宅小区,范围内现有房屋、陡坎、小路、果园、河沟、水塘等。某测绘单位承接了该工程开挖土石方量的测算任务,外业测量设备使用一套测角精度为2″的全站仪,数据处理及土石方计算采用商用软件。
(1)距山脚约500m处有一个等级水准点。在山坡上布设了一条闭合导线,精度要求为1/2000。其中,导线测量的水平角观测结果见表1。
表1 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结果表

(2)在山坡上确定了建设开挖的范围,并测定了各个拐点的平面坐标(x,y)。要求开挖后的地基为水平面(高程为h),周围坡面垂直于地基。(3)采集山坡上地形特征点和碎部点的位置及高程。为保证土石方量计算精度,采集各种地形特征点和碎部点,碎部点的采集间距小于20m。(4)数据采集完成后,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然后采用方格网法计算出土石方量,最终经质检无误后上交成果。问题:
1.列式计算本项目中导线测量的方位角闭合差。2.本项目中哪些位置的地形特征点必须采集?
3.简述采用方格网法计算开挖土石方量的步骤。4.简述影响本项目土石方量测算精度的因素。

某测绘单位承接了南方某地级市1:5万比例尺普通地图挂图的编制任务。该市位于平原向丘陵过渡地带,区域内河网水系密集,道路纵横交错,居住人口密集。市区和城镇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和交通要道两旁,村庄农舍散列于田野和山坡。2011年以来,该市城镇化建设较快、市区和一些城镇周边挖山填壑扩大了城区范围,新修了一些水库和水利设施,整治了湖泊、河渠,同时调整了部分乡镇和行政村的行政区划等。

1.收集到的资料
(1)2005年编制出版的1:5万比例尺全市挂图。县级(含)以上居民地以真形符号表示,其余居民地以圈形符号表示,地形地貌以彩色晕渲表示,1980西安坐标系,等角圆锥投影。(2)2010年更新生产的1:5万DLG,等高距为10m,1980西安坐标系,高斯投影。(3)2013年所摄的0.5m分辨率的航摄资料。(4)2014年更新生产的1:1万DLG,等高距为2.5m,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斯投影。(5)2014年省行政区的简册,包含市、县(区)、镇(乡、街道)、行政村名称。(6)2014年测绘生产的市区1:500地形图数据。
2.主要编绘要求
(1)现势性达到2014年,平面精度与1:5万地形图基本相当,表示的要素内容与1:5万地形图比较,应作适当的删减、类别合并及图形综合等。(2)表示市界、县界、乡镇界及行政区划信息。(3)县乡道(含)以上公路全部表示,其他乡村道路适当选取。(4)行政村(含)以上居民地全部表示,自然村适当选取。图上面积以上的城镇和集团式农村居民地以多边形表示,其他居民地以圈形符号表示,分散独立房不表示。(5)图上长度3cm以上的河流和干渠全部表示,其他可取舍;图上宽度0.5mm以上的河流用多边形表示,其他用单线表示;水库全部表示,坑塘选取图上面积以上的表示。(6)以等高线和分层设色表示地貌,等高距为50m。
问题:

1.指出本项目编图主要使用哪几种资料,并说明其用途。
2.结合本项目指出等高线编绘可优选的两种作业方式,并说明其优缺点。
3.简述本项目如何编绘居民地要素。

某测量单位承担某厂房内大型设备的安装测量任务。要求安装后设备的中轴线与厂房的中轴线重合,安装的点位精度达到±5mm。
①考虑到施工的程序、方法、场地情况以及使用的方便性,布设了14个施工控制网点,都为带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其中A、B两点位于厂房的中轴线上,且和厂房外的测图控制网点通视。
②使用0.5"精度全站仪进行施工控制测量。各测站上同时获得观测点的斜距、水平角、天顶距等观测值,并记录测量时的温度和气压。经过三维网平差获得施工控制网点的三维坐标(X、Y、Z)。
③按照“忽略不计原则”(控制点误差对放样点位不发生明显影响)确定施工控制网点的点位允许误差,并将它与三维网平差的点位精度比较,判断施工控制网成果能否满足施工放样的要求。
④使用1"精度的全站仪按坐标法进行施工放样。事先将放样点的设计坐标输人全站仪中,测量时将现场的温度和气压输入,让全站仪自动进行气象改正。

问题:

1.建立施工控制网时,坐标轴的方向如何确定?

2.提出提高施工控制网高程测量精度的措施。

3.按照“忽略不计原则”,施工控制点的点位允许误差应为多少?

4.简述将施工控制网坐标转化到测图控制网的作业流程。

某测绘单位开展了沿海某岛屿的陆岛GPS联测及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分级布设了若干GPS的B、C级控制点,以及高程异常控制点(又称GPS水准点)和二、三等水准点,辅以全站仪等常规方法建立了D级测图控制网,并对海岛及附近海域施测了1:2000地形图。测量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3°带高斯克吕格投影。1985国家高程基准。
  1.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在大陆沿海岸线布设了300km长的二等水准附合路线。在编算概略高程表时。对各测段观测的高差进行了水准标尺长度改正、水准标尺温度改正、重力异常改正和固体潮改正,计算发现附合路线的高差闭合差超限。  2.测图控制网中有一条电磁波测距边MN的斜距观测值D=2469.386m,M、N两点的平均高程,高差△h=5m。在经过归化投影之后,通过M、N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标计算等到=2469.381m,两点的平均横坐标
 3.水下地形采用单波束测深。在水深测量开始之前,利用薪建海岛验潮站一个的观测资料,计算得到了当地临时平均海面和临时深度基准面,埋设了水准点P,测得P点基于临时平均海面的高程,测量结束后,利用海岛验潮站连续12个月的观测资料及沿岸长期验潮站资料,重新计算了当地平均海面和深度基准面,并对测深成果进行了改正。新的平均海面比临时平均海面低3cm,比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高出20cm。GPS联测得到点的三维大地坐标,其大地高

问题:
1.本项目不同等级、不同用途的GPS点应分别选择埋设什么类型的标石?

2.二等水准附合路线闭合差超限,最有可能是对观测高差没有进行什么改正引起的?这项改正与水准测量路线的哪些要素相关?

3.MN测距边从斜边D到高斯平面边长经过了哪些归化投影计算?它们分别有怎样的缩放规律?

4.计算P点基于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高程和高程异常

某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委托某测绘单位承担某城镇的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工作。
 1.收集资料情况
(1)2007年全野外施测的1:500比例尺数字化城镇地籍图,以及宗地图、界址点坐标成果等地籍调查成果。(2)截止调查前的全部土地审批、转让、勘测定界、地籍调查表以及权属界线协议等资料。(3)任务区内登记控制成果,能较好满足碎部测量需要。 2.仪器设备
经检定合格的全站仪、GPS、手持测距仪、30m钢卷尺等。 3.主要工作内容
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对所有宗地变化情况进行检查,对丢失损坏的界标进行恢复,对变更宗地的界址点进行放样和测量,同时测量地形要素以及进行宗地面积量算等工作[解析法量算面积允许误差计算公式为:,P为宗地面积(单位:)。测区内原有一宗地,大致为矩形,长约300m、宽约250m,通过解析法量算的面积为,调查发现该宗地被分割为两宗地,将临街部分(长约300m、宽约70m)用于商业开发,建成一幢20层的商住两用楼。利用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对分宗后的界址点进行了测量定位。分宗后利用解析法计算两宗地面积分别为。问题:
 1.说明其具有图解坐标的界址点损坏后的恢复方法。
 2.结合测区实际,简述利用极坐标法放样新界址点的作业流程。
 3.判断该宗地分割前后面积差值是否超限,并计算分割后的两宗地最后确权面积(精确到)。

某测绘公司承接了某城市新区内1:500数字线划图(DLG)的修测任务。有关情况如下:

 1.新区概况
新区面积约,对原有的一些主要建筑物、道路和公园绿地进行了保留和整治,同时新建了大量的高层新写字楼、住宅小区及道路交通设施等。
 2.已有资料情况
 3个月前完成的全市范围内0.2m分辨率彩色数码航摄,满足相应比例尺测图要求;2013年测制的1:500地形图数据;覆盖全市范围的高精度卫星定位服务系统(CORS)及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等。
 3.公司拥有的主要测绘仪器和设备
经纬仪、测距仪、全站仪、双频GPS接收机、手持GPS接收机、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地理信息系统、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等。 4.修测要求
内容及精度满足1:500地形图测图相关规范的要求,现势性达到作业的当时,同时充分利用已有数据资料和仪器设备,合理设计作业方法和流程,尽可能减少作业量。

问题:
 1.简述该项目修测1:500 DLG数据应采用的作业方法和理由。
 2.简述修测1:500 DLG数据的主要工作步骤。
 3.说明在内业如何发现1:500 DLG数据中不需要更新的要素。  4.指出本项目最适合采用的仪器设备及其用途。

2015年某市完成了城镇地籍总调查工作,总调查工作以“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为原则,充分利用了现有成果,以高分辨率航空正射影像为基础,查清了每宗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用途。测绘了全市地籍图,建立了地籍数据库。

1.利用的资料:
(1)该市CORS系统及拟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
(2)2014年底0.2m分辨率航空正射影像数据;
(3)2015年初0.5m分辨率卫星正射影像数据;
(4)行政界线、地籍区和地籍子区界线数据;
(5)地籍权属来源资料(纸质);
(6)有效使用权宗地(地块)及权属界线数据;
(7)城市规划数据;
(8)房产测量数据。
2.某处地籍发生了变化,由地块一和地块二合并形成了一个新地块,如图3所示。有相应的合法手续,调查时采用全站仪按照一类界址点要求测量了界址点坐标(见表1)。

图3
表1 界址点新旧坐标比较表

3.成果验收时,专家查阅了监理检查记录,检查记录中对某地块的工作情况概述如下:“指界时,调查员、本宗地指界人及社区工作人员同时到现场进行指界,由调查员在地籍调查表,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或土地权属争议书上签字盖章确认,由于界址点标石没有按时搬运到现场,调查员对指界人指定的界址点现场设置标石,为方便起见,根据指界结果做好标记,进行事后补设。”

问题:

1.本次地籍总调查外业调查工作底图应采用哪些资料?

2.列表表示合宗后地块界址点点号及坐标值。

3.根据检查记录,你认为作业人员操作是否有误?如有说明原因。

某测绘单位承担一个海岛的跨海高程传递测量,采用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与同步验潮联测的方法进行,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跨海观测点的选定、埋设、观测和数据处理等。海岛局陆地的跨距为9000m,陆地沿岸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有关情况如下:
 1.跨海观测点选定
为选定合适的跨海观测点位置,在陆地沿岸和海岛进行了实地勘察,现场地质条件稳定,通视良好,其中,在陆地沿岸初选了A、B和C(见图1),同时在跨海两边的观测点附近选定临时验潮站址及辅助水准点站址。

图1 2.跨海观测点埋设
跨海观测点选定后,依据任务要求绘制了跨海观测断面示意图(见图2)。在选定的地点进行跨海观测点的埋设,建造跨海观测墩及辅助水准点。 3.测量基准
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深度基准面采用当地理论最低潮面。
图2 4.跨海观测
跨海观测墩建成后经过一个雨季,进行跨海观测。跨海观测点之间垂直角使用0.5秒精度的全站仪同时对向观测,距离使用双频大地型GNSS接收机测量。跨海两边临时验潮站进行同步验潮观测,对陆地沿岸临时验潮站与水准点进行水准连测,测得辅助水准高程点6.406m,验潮站水尺零点与辅助水准点高差为11.806m。该地区的平均海面与似大地水准面重合,理论深度基准面在平均海面下1.93m。

 5.数据处理
利用上述观测数据进行跨海距离化算、跨海观测高差计算、平差处理和同步验潮观测数据处理后,获得跨海观测点的高程成果。
问题:
 1.A、B、C哪个地点适合建立跨海观测墩?说明理由。
 2.说明跨海视线距离海水高潮面的高度是否满足要求。
 3.当验潮水尺读数为6.27m时,水位改正数为多少?

第五题(20分)  北斗基准站建设。   1.基准站建站测试,按有关要求选址建站测试,建造了基准站工作室和观测室,埋设了GNSS观测墩、重力观测墩和水准点,然后进行了基准站测试,获得了RIHEX格式的观测数据的表头文件,见表1。表1
   2.基准站服务:建立了北斗定位服务平台,提供了三类技术服务。  (1)桥梁大坝,高层建筑的变形检测;
  (2)不动产登记测量,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保障,国土资源调查;
  (3)社会大众车载导航,共享单车精度定位服务等。   3.水准联测按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与某基准站进行了水准联测,完成基准站高程测定,表2中ε为准水准面不平行改正,λ为重力异常场改正,μ为日月引力改正。表2
  问题:
 1.简述表7中,第一栏第13、14、15行第一个字母的含义。 2.针对三类服务,该平台分别提供什么级别的精度服务?
 3.计算表8中,Ⅱ02,Ⅱ04的高程值(要计算过程)。

1:50000矢量数据建立DLG数据库。(1)目标与任务。DLG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入库数据检查、处理与验收,数据库设计与建库,数据库
管理系统开发。(2)建库技术设计。针对DLG数据库集成业务的需求,借鉴已有空间数据库建设的经验,DLG数据库建设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空间数据引擎”的空间数据管理模式,以满足对DLG数据库海量数据的集成管理。(3)DLG数据库系统结构。数据库系统结构采用C/S结构+B/S结构的组合模式,C/S结构部分是核心业务模块,B/S结构部分是系统的数据服务模块。(4)DLG数据库建库流程。数据库建库流程包括入库前的数据整理、数据预入库、数据处理与修改、元数据整理、数据正式入库及数据库功能开发等几个步骤。问题:
 1.结合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现状,设计针对本任务的数据库建库软件环境。 2.简述DLG数据库系统结构中C/S结构和B/S结构各负责的任务。 3.用框图描述DLG数据库建库流程。

根据上级政府的工作安排,某市决定开展该地区的土地调查工作。现已完成了土地权属调查的工作;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该地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工作。1.测区概况
测区为一个地级市,总面积约6000km2。全测区以丘陵地为主,测区东部有少量的平地。2.主要技术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订版);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3)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范》;
(4)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
(6)《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 1001—93);
(7)《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8)《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 1008—2001)。问题:
 1.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面积量算的原则。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准备哪些资料?
 3.用框图表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工作流程。

1995年11月,国务院确定从1996年开始用5年时间完成全国陆地(不含港澳界)省、县两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的勘定任务。根据这一要求某省在民政部门的牵头组织下,于2000年4月开始对本区的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进行勘定工作。问题:
 1.简述界桩点位置选定的原则。 2.简述界桩的形状。 3.简述边界线标绘的内容、方法、技术及精度要求。

为了经济建设的需要,某出版社计划编制出版1:3000000《中国全图》挂图,全面表示我国领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特征、分布规律及相互联系。
(1)已有资料情况。根据项目需要、地图内容设计和表示方法设计,收集的相关资料包括:
①1:1000000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库数字地图,作为编制地图的基本依据。②1:1000000中国国界线画法标准样图,作为编制国界线的依据。③1:250000全国数字高程模型,作为生成彩色地貌晕渲的依据。(2)地图投影设计。为保证对全国领土范围的正确认知、感受,采用双标准纬线正等角圆锥投影。(3)表示方法设计。中国全图采用分层设色配合地貌晕渲来表达地貌,用地图符号系统来表示其他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我国地貌分类的高度分界线一般定为200m、500m、1000m、3500m和5000m,分别为平原、丘陵、低山、中山、高山和极高山的分界,以此作为设计高程带划分的基本依据。问题:
 1.分析中国全图采用双标准纬线正等角圆锥投影的理由。 2.论述分层设色配合地貌晕渲的主要技术方法。 3.简述由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地貌晕渲的流程。

某大桥总长4875m,主桥上部结构采用(160+380+160)m的3跨连续漂浮体系PC斜拉桥,斜拉索按空间分布,桥塔采用钻石形,边跨设一个辅助墩。桥面净宽31m,分8车道,该桥桥塔140.3m,自身荷载巨大,风、潮湿影响显著,受力情况复杂。桥上交通繁忙。高峰时车流量超过5000辆/h。为了确保大桥安全运行,避免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和影响,必须对其进行长期变形监测。某勘察测绘研究院承接了该项目任务,并进行了塔顶水平位移、基础沉降、主梁挠度、主梁及主塔应力、斜拉索索力等变形监测内容。大桥南北桥塔基础承台的监测点距基准点最远不超过600m,并在大桥南北塔的塔顶各设置2个水平位移监测点,主梁上对应于主桥各墩顶的桥面上以及主跨的L/3、L/2、L/4(L为主跨长度)处设置9个挠度观测点。主要作业规范有《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桥梁变形监测及相关设计规范要求等。


问题:
1.一般进行桥梁变形监测的工作內容有哪些?
2.精密水准测量每站水准路线一般不超过60m,当采用每千米观测高差中误差为±0.3mm的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时,则每站(距离为60m)高差中误差M站为多少?离基准点最远的监测点的差异沉降量的中误差MAH为多少?
3.针对本案例,简要说明其监测实施方案。(提示:所用仪器及精度指标,观测方法及计算等)?

大西客运专线北起山西大同,经朔州、忻州、太原、晋中、临汾、运城、渭南等9市31县(区)至陕西西安,全长859km。大同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大同枢纽、太原枢纽、临汾动车运用所、运城地区、西安枢纽配套工程及相关疏解线、联络线。正线:大同至西安(含);(CK0+000一CK473+250)线路长841.876km,山西省境内706.336km,陕西省境内135.54km。大同至太原274.235km,太原至运城356.331km,运城至西安211.31km。需要进行CPⅢ网测量的范围路段:
(1)L3K0+000~L3K5+610.679长5.611km;
(2)L4K0+000~IAK5+603.911长5.604km;
(3)DZlK0+000~DAZlK2+346.534长2.347km;
(4)K234+000~K233+560双线0.44km;
(5)DZ2K0+000~DAZ2K1+996.786长1.997km;
(6)DZK0+000~DCK4+543.375长4.543km;
(7)DZYK0+000~DZYK4+657.158长2.488km。
所要做的测量工作主要是:CPⅢ平面控制网测量和CPⅢ高程控制网测量。
执行的标准及规范:《客运专线无渣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199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08314—2001)。
问题:
1.CPⅢ控制网建网测量标志主要包括哪些?说明CPⅢ控制点标志的埋设及编号规则的具体內容。
2.CPⅢ控制网采用自由设站边角交会网,简述一种CPⅢ高程控制网的测量步骤方法。
3.CPⅢ控制网测量完成后需提交哪些成果?

第一题(20分)某市现有的大地控制网是采用传统的天文测量与三角测量/导线测量等方法建立的,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受地壳运动和社会建设发展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大地控制网难以满足经济建设日益发展的需要。
为了满足区域规划、工程建设、土地管理、气象预报、灾难监测和预报等经济建设的需要,计划在该区域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建立一、二、三等大地控制网。作业依据主要有:

(1)《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设规范》(CH/T 2008—2005);
(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4)《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GB/T 20256—2006);
(5)《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GB 22021—2008);
(6)《区域似大地水面精化基本技术规定》(GB/T 23709—2009)。现有资料等情况:

(1)国内WUHN、SHAO、IHAS、URUM、BJFS及KUNM等200多个国家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周边地区有多个IGS连续运行基准站,这些基准站均有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成果。区域范围内有多个国家一、二等三角网点,具有1980西安坐标系和1954北京坐标系成果。
(2)人员:单位具有测绘高级工程师、测绘工程师及测绘技术员等多名,且具有丰富的控制网布测经验。
(3)设备: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仪器多套,静态GNSS接收机与扼径圈天线多套。
问题:
1.请简述进行一、二、三等大地控制网布设的基本流程。
2.请简述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的布设目的和技术要求及B、C级GPS网观测的基本技术规定。
3.GPS C级网中有一条重复基线向量,其观测值分别为8570.274m、8570.280m、8570.282m、8570.284m和8570.278m。若接收机的标称精度为5mm±1×10-6。通过计算说明该基线向量的观测值是否合格?

第三题  根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要求,计划建设“××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基于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由分布式节点组成。各节点由在线地理信息数据、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和运行支持系统组成。  (1)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系统构成。  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系统主要包括数据生产与管理、在线服务、运维监控、应用四个层面,分别承担在线地理信息数据生产与维护管理、服务发布、服务管理和用户管理以及应用系统开发等任务。每个层面都由一系列专用的软件工具或系统组成。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重点是组织建设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发布软件系统。  (2)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发布软件构成。  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发布软件包括在线服务基础系统、门户网站系统、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与控件库、在线数据管理系统等。  (3)在线服务基础系统的功能要求。  在线服务基础系统具备正确响应通过网络发出的符合开放地理信息系统论坛(OGC)相关互操作规范的调用指令功能,支持地理信息资源元数据(目录),二、三维地理信息浏览,地名地址查询,数据存取,数据分析处理等服务的实现。  (4)门户网站系统的功能要求。  门户网站系统是普通用户访问网络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人口,也是充分展示所有服务的窗口。门户网站一般应包括基本服务、扩展服务、专题服务和信息服务。  问题:
  1.用框图表示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发布软件的构成。  2.简述在线服务基础系统的功能以及各个功能遵循的OGC规范。  3.简述门户网站系统的功能。

第一题 某测绘地理信息单位承接了某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建设项目,任务是生产在线地理信息数据、开发门户网站。
  1.现有数据源情况:
  (1)覆盖全省域的数据:①2010年1:10000全要素地形图数据,1980西安坐标系;②2012年导航电子地图道路网数据,WGS-84坐标系。
  (2)覆盖省会城市的数据:①2010年1:5000全要素地形图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②2012年导航电子地图兴趣点数据,WGS—84坐标系。
  2.在线地理信息数据生产要求:
  (1)全省域线划电子地图数据:从现有数据源中选取适当的数据集和要素,经融合处理后形成一个覆盖全省域的线划电子地图数据集,同一区域有多种数据源时保留精度高、现势性好的数据集和要素;道路网要素保证全域拓扑道通,坐标系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2)全省域地名地址数据:从适当数据源中提取地名地址数据和兴趣点数据,融合处理形成覆盖全省域的地名地址数据集。同一区域有多种数据源时保留精度高、内容全、现势性好的数据集;坐标系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3)电子地图瓦片:对线划电子地图数据进行地图整饰处理,生产15~17级电子地图瓦片。
  3.门户网站建设要求:提供地图浏览,地名地址查找定位的基本功能。
  问题:
  1.简述制作全省域线划电子地图数据时,对数据源的取舍利用方案。
  2.简述生产全省域线划电子地图数据(不含地名注记)的工作步骤及内容。
  3.门户网站的地图浏览、地名地址查找定位功能分别需要调用上述哪些类数据?

第三题  某导航数据生产单位需要对某地区的导航电子地图进行全面更新,确定在该区域开展外业作业,对缺失的道路、POI等进行采集和处理,以完成该区域导航电子地图数据的更新,之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编辑和处理,并制作出满足导航用户应用需求的导航电子地图产品。
  任务目标:以该地区现有的导航数据为基础,实现对覆盖该区域范围内的所有导航数范围内的所有导航数据的采集更新。
  主要内容:依据导航数据采集作业标准,完成该区域内道路、POI的更新,并根据所收集的情报信息对门牌号、地名及注记、建筑物等信息进行相应的更新。在采集中,严格按照《导航电子地图安全处理技术基本要求》(GB20263--2006)规定的要求执行。
  已有设备:GPS接收机、导航仪设备、野外采集作业车、笔记本电脑、照相机及存储设备等。
  依据的标准:道路采集标准(含高速、普通道路)、POI采集标准、地名采集标准、路口图现场作业标准。
  成果数据质量要求:采集准确率99%,采集覆盖率98%,位置精度10m,POI地址完整度85%,POI电话完整度65%。
  成果提交:需要提交道路网络更新成果,POI、门牌号、地名、道路交叉点等检索信息更新成果,其他辅助信息更新成果,更新后的导航电子地图产品。
  问题:
  1.本案例POI制作中需要进行模型设计、功能设计以及相关属性设计,请设计1个POI模型。
  2.导航电子地图数据采集中哪些数据不能进行采集?(请举例三类)。
  3.与其他电子地图相比较。导航电子地图具备哪些特点?

第九题  某市国土资源局要建立一个土地信息系统。土地类型分为耕地、城镇用地、工矿用地、林地、水域(河流、湖泊)、交通用地、牧草地、其他用地等八类。面状要素包括编号、土地类型、权属、面积等信息,线状要素包括编号、土地类型、权属、长度和宽度等信息。建立土地信息系统使用地图比例尺为1:10000。
  (1)空间数据组织。
  土地信息所涉及的数据既与空间位置密切相关,又具有大量的文本属性信息,还具有以地块、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的大量详细数据资料。因此,要建立一个结构合理、能够适应多种数据类型的数据库,用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2)系统功能要求。
  能够实现空间信息的检索(如某条道路两旁的土地类型、某地块邻接的地块的信息等);能够实现土地变更,即土地的几何和属性修改;自动计算土地面积;能自动绘制土地利用图。
  问题:
  1.设计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
  2.设计线状要素和面状要素的属性表结构。
  3.系统的数据是如何进行组织的?

第六题  1:50000矢量数据建立DLG数据库。  (1)目标与任务。  DLG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入库数据检查、处理与验收,数据库设计与建库,数据库
  管理系统开发。  (2)建库技术设计。  针对DLG数据库集成业务的需求,借鉴已有空间数据库建设的经验,DLG数据库建设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空间数据引擎”的空间数据管理模式,以满足对DLG数据库海量数据的集成管理。  (3)DLG数据库系统结构。  数据库系统结构采用C/S结构+B/S结构的组合模式,C/S结构部分是核心业务模块,B/S结构部分是系统的数据服务模块。  (4)DLG数据库建库流程。  数据库建库流程包括入库前的数据整理、数据预入库、数据处理与修改、元数据整理、数据正式入库及数据库功能开发等几个步骤。  问题:
  1.结合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现状,设计针对本任务的数据库建库软件环境。  2.简述DLG数据库系统结构中C/S结构和B/S结构各负责的任务。  3.用框图描述DLG数据库建库流程。

第四题  某测绘单位承接了某省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与建库项目。  1.已收集和获取的资料
  (1)全省2012年6月底0.5m分辨率航摄数据。  (2)全省2008年测绘生产的1:1万全要素地形图数据(DLG)。其中,等高线的基本等高距为5m,居民地、道路、政区及地名等要素变化较大,而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和其他要素基本上无变化。  (3)全省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其道路、政区和地名等信息内容详细,现势性好,但平面定位精度不确定。  2.需要完成的更新与建库工作
  (1)获取必要的像控资料,利用航摄资料,生产制作0.5m分辨率正摄影像数据成果(DOM),要求达到1:1万地形图精度,经质量检查合格后,建立全省DOM数据库。  (2)对1:1万DLG数据进行更新,使其现势性达到2012年6月。重点对居民地、道路、政区及地名等要素进行更新,经数据整理、质量检查和数据入库,建立更新后的全省1:1万DLG数据库。  (3)利用1:1万DLG数据中的等高线、高程点及一些地形特征要素等,内插生成5m格网间距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成果,经质量检查合格后,建立全省1:1万DEM数据库。[2012年真题]
  问题:
  1.指出本项目中可用于全省1:1万DLG数据更新的数据资料或成果,并说明它们的用途。  2.说明全省5m格网间距DEM数据的生产技术方法和主要流程。

第三题  某市地理信息产业园从2010年1月开始建设,2013年6月底完成,现委托某测绘单位对工程建设状况进行监测,并同时对该产业园区内1:2000地形图数据(DLG)进行更新。  产业园位于该市城乡接合部,地势比较平坦,开工前地面上的主要地形地物有湖泊、河渠、道路、房屋建筑、工矿设施、耕地、林地等。在建设过程中,除保留一些大型建筑物、重要工矿设施及主要道路外,对其他建筑物进行拆除,并按规划新建了道路、办公大楼、酒店、文化娱乐设施及公园绿地等。  测绘单位收集到工程区2009年底测绘的全要素1:2000地形图数据(DLG),要素内容包括水系、居民地、道路、工矿、管线、境界(含村界)、地名、地貌、土质植被等;并于2013年2月对工程区实施了高分辨率航摄,生产制作了0.2米分辨率彩色正射影像数据(DOM),它与1:2000DLG数据的坐标系统一致。  任务要求:首先采用内外业综合判调方法,利用已有0.2米分辨率DOM数据,配合适量的外业调绘和补测,对1:2000DLG数据更新,使其现势性达到2013年6月底;其次,从更新前后的1:2000DLG数据中,分别提取相关的地理信息要素,应用空间分析与统计方法,监测分析出工程建设所拆除和保留的原有建筑物范围及面积、新建的房屋建筑物范围及面积,以及所占用耕地的范围及面积等,为工程管理提供依据。[2013年真题]
  问题:
  1.简述本项目1:2000DLG数据更新的步骤。  2.列出本项目在更新1:2000DLG数据时外业调绘和补测的主要工作及内容。  3.简述空间分析统计获得每个村因建设所占用耕地范围和面积的方法和过程。

第二题  某测绘单位承接了某市市政管理数据库建设任务,包括收集整合已有的大比例尺基础数据、市政管理专题数据等,建立市政管理数据库,并开发市政管理信息系统,为市政管理工作服务。  1.已收集的数据:
  (1)中心城区(500km2)2010年1:2000地形图,包括房屋、交通、水系、植被、地貌、管线等要素,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高斯—克吕格投影。  (2)中心城区2013年地名、地址点数据,包括坐标(x,y)、门牌号、名称等属性信息,1980西安坐标系。  (3)中心城区2010年市政专题空间数据,包括路灯、雨水井盖、污水井盖、自来水井盖、煤气井盖、电杆、变压器等不同类型的点状要素,CGCS2000。  (4)中心城区2013年表格形式的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以及附近的门牌地址等市政专题数据。  (5)全市域(8000km2)2013年导航电子地图数据中的道路网和兴趣点信息,WGS-84坐标系。  2.需完成的工作:
  (1)从已收集的数据中选取房屋、交通、水系、地名地址、兴趣点等要素进行整合处理,形成中心城区范围的基础要素图层,坐标系与1:2000地形图一致。  (2)对表格形式的市政专题数据进行处理,形成空间数据图层,并与已有的市政专题空间数据图层一同建库。  (3)对市政管理专题要素图层进行更新,涉及路灯、雨水井盖、污水井盖、自来水井盖、煤气井盖、电杆、变压器、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等,要求现势性达到2014年6月。  (4)将市政管理专题要素与最近的兴趣点进行关联,并将该兴趣点的名称转存入该市政要素的属性字段。  (5)开发市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市政管理基础要素图层、市政管理专题要素图层的管理,进行分层叠加、查询、统计、分析等操作。[2014年真题]
  问题:
  1.说明对表格形式的市政专题数据进行处理建库的过程。  2.简述市政管理专题要素更新的技术流程。

第十二题  某地图出版社拟编制出版一部全国地理图集,图集设计开本为标准16开(单页制图尺寸195mm×265mm,展开页制图尺寸390mm×265mm),其中包含一幅“中国人口密度及城市人口规模”专题图。  1.为编绘该专题图收集的资料包括:
  (1)中国1:100万数字地图数据,现势性为2005年,包含县级(含)以上地界线、水系、居民地、公路、铁路、地貌(等高距200m)、地名等要素。  (2)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中国地图集》(16开本)电子版数据。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地图集》(8开本)电子版数据,已更新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划、地名、水系、交通等要素至2011年。  (4)2011年全国分县人口统计资料。  (5)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包含全国县级市以上城市的人口统计数据。  2.专题图设计要求如下:
  (1)按展开页设计,版式可以选择横式(南海诸岛作附图)或竖式(南海诸岛不作附图),但要求制图比例尺尽可能大一些。(我国疆域东西方向最大距离约5200km,南北方向最大距离约5500km,从黑龙江到海南岛陆地南北方向最大距离约4000km。)
  (2)从收集的资料中选择合适的地图编绘专题图地理底图,要素内容包括境界线、水系、地级以上城市、主要铁路和公路等。地貌采用晕渲表示,需利用收集到的数字地图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和制作生成。  (3)图上人口密度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全国分级表示,同时表示地级市以上(含)城市人口规模,其它专题信息以附图或附表形式表示。  问题:
  1.该专题图宜选用哪种版式?
  2.说明制作地貌晕渲需采用的资料数据,以及地貌晕渲数据制作的简要步骤。  3.说明用何种专题图方法表示中国人口密度和城市人口规模两个要素。  4.说明在本图集出版前,测绘行政相关机构对该专题图进行审查时.主要应审查哪些内容。

第十一题  根据××市政府工作需求,为展示该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向一般用户提供了解该市的信息查询工具,需要制作《××市电子地图》,以地图、文字、照片、声音和视频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该市各方面的发展与成就。  (1)资料情况。  ①地图资料:包括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和最新的遥感影像资料。②专题资料:包括各种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专题数据。③多媒体资料:各种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数据。  (2)电子地图设计要求。  ①功能设计:要具有地图构建、数据管理、查询检索、统计分析、数据更新、地图显示控制、结果输出等功能。  ②总体结构:通常由片头、封面、图组、主图、图幅、插图和片尾等部分组成。  画页面结构:通常由图幅窗口、索引图窗口、图幅名称列表框、热点名称列表框、地图名称条、系统工具条、伴随视频窗口、背景音乐、多媒体信息窗口、其他信息输入或输出窗口等纲成。  ④制作工艺方案设计:根据数据准备、数据处理、系统集成、系统调试与发行等阶段进行设计。  问题:
  1.详细描述《××市电子地图》功能设计中各项功能的主要內容。  2.用框图表示电子地图的制作流程。  3.简述电子地图数据处理中对地图资料、专题资料和多媒体资料的处理方法。

第九题  某市计划编制一幅经济挂图,为市领导、各职能部门了解本市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为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服务。该市东西长约50 km,南北宽约35 km。某测绘局承担了编制任务。  (1)已有资料情况。  根据项目需要、挂图内容设计和表示方法设计,收集的相关资料包括:
  ①20lO年更新生产的1:50000地形图;
  ②全市行政区划简册,资料截至2010年年底;
  ③201O年发布的经济统计数据,含各区(乡)人口数、生产总值以及各区(乡)第一、二、三产业的总值,资料截至2010年年底。  (2)编制要求。  ①挂图选用等角圆锥地图投影,幅面选择4开(510mm×360mm)。  ②地理要素通过已有的资料进行编绘,按照中小比例尺专题地图编绘要求表示要素和进行制图综合。地理要素包括乡级(含)以上境界、铁路,乡级(含)以上公路,乡镇(含)以上居民地以及主要河流、湖泊、大型水库等。  ③专题要素表示全市辖区范围内各区(乡)的人均生产总值,各区(乡)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构成等。  ④地图现势性应达到2010年年底。  ⑤应确保挂图内容正确,要素的详细程度适中,各要素制图综合及图层关系处理合理,叠置顺序无误,地图设色、符号及注记配置和地图整饰美观。  问题:
  1.该挂图应采用多大的比例尺?
  2.用框图表示专题地图的制作过程。  3.地理底图的作用是什么?专题地图的地理底图编制原则是什么?
  4.分析本市经济挂图中地理底图内容的选取方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107 下一页